CT后处理系统网络基础知识
稿件来源:好学医工 微信公众号
微信扫一扫 加关注 ↓↓↓↓
1.DICOM 由于各种医疗影像设备之间无法进行信息交流,DICOM 3.0该标准被众多厂商及机构采用,逐渐演变成为国际医疗影像设备数字化图像通信/交流的唯一规范。 2.DICOM标准架构 定义了Patient(包括患者的所有基本资料(姓名,性别,年龄等)和医生指定的检查(Study))、Study(包括检查种类(DR,CT,MR)和指定检查的Series)、Series(包含检查的技术条件(毫安,FOV,层厚等),以及检查图像(Image))、Image四个属性来唯一描述和存储患者资料。DICOM标准架构保证了患者图像到任何地点都能被统一及唯一识别。 3.DICOM通信(配置) 为保证医院设备与PACS(或者设备间)DICOM传输的正确性和唯一性,需要每台设备配置IP( 正确的IP代表找到了这台计算机。)、port(在DICOM中,计算机端口很多,每个端口作用不同,比如绝大部分设备或PACS使用的端口是104)、AE_tittle(在DICOM中,AE_tittle代表具体某台设备(某个节点),配置影像设备DICOM服务) 。 4.DICOM功能 DICOM最主要的功能是存储和查询回拉。 5.存储(Store) 将A设备的内容传输到B设备存储。 例如,将CT扫描内容传输到PACS或工作站,就属于“存储”;除传输外,打片属于存储,有的医院用CT打片,有的医院用工作站打片,有的医院用PACS打片,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不同的配置。 6.查询回拉(Query Retrieve) 从B设备远程查询A设备的内容,并将内容拉回B设备。 查询回拉往往是相互的。
|